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魚我所欲也》PPT優(yōu)秀課件下載,共25頁。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2.強化朗讀訓練,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3.學習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4.學會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喜歡選擇,同時也害怕選擇。因為你選擇的同時也必須有付出,你想得到東的時候可能西就隨著失去了,想要“魚”和“熊掌”同時兼得,那是難以辦到的。所以在選擇的時候,就得做好放棄的準備,而放棄又是痛苦的。那么,在關鍵時候我們該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魚我所欲也》去尋找答案吧!
整體感知
第一部分(第一段)
由設喻引出“舍生取義”的論點,并說明“義”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
第一層(從開頭至“舍生而取義者也”):以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為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
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至“所惡有甚于死者”):對論點“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的進一步論證。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闡發(fā)自己的觀點。
第三層(從“非獨賢者有是心也”至“賢者能勿喪耳”):對論點“舍生取義”的補充說明。作者進一步說明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指哪些事情?
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yè)。
“所惡有甚于死者”中的“所惡”指哪些事情?
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
第二部分(第二段):運用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闡述“舍生取利”就是喪失人的本心,進一步深刻論證“舍生取義”這一論點。
第一層(從“一簞食”至“乞人不屑也”): 從正面舉例論證不能見 利忘義。“一簞食”“一豆羹”關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無禮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這一事例充分證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惡之心,寧愿餓死而不失義。
第二層(從“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至“是亦不可以已乎”):從反面舉例論證不能見利忘義。
首先指出一些顯貴的人“不辯禮義”就接受優(yōu)厚俸祿。緊接著以一個反問句,說明他們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個排比今昔對比,批判他們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行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問,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層(最后一句):與第一部分相呼應,得出結論:人應該保有本心
方法技巧
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說明。
開頭用“舍魚而取熊掌”為喻,提出了“舍生而取義”的中心論點。接著論證這個論點:
1.從正反兩面說明為什么要“舍生”:因為有的東西比生更可貴,有的東西比死更可惡。
2.用事實論證“義重于生”的觀點,“一簞食,一豆羹”雖然關乎生死,但是如果“呼爾而與之”“蹴爾而與之”,“乞人”都會不屑一顧。對“萬鐘”的態(tài)度又用事實從反面論證了義重于生的觀點。
3.對比論證。用“鄉(xiāng)”與“今”的不同做法進行對比。
4.比喻論證。一開始就用魚和熊掌的比喻論對生與死的選擇。
文中運用了許多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句子,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這些句式使行文流暢,論證嚴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弘。
課堂小結
孟子認為人天性是善良的,而具有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
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fā),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
... ... ...
關鍵詞:魚我所欲也PPT課件免費下載,.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