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PPT免費下載
第一部分內容: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體特征,積累文言字詞,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重點)
2.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難點)
3.正確認識千里馬與伯樂之間的關系,利用當今時代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做有用之才。(素養(yǎng))
知識備查
作者介紹
紀昀(1724—1805年),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代表作:《閱微草堂筆記》。
背景資料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紀昀因卷入鹽政虧空案,被發(fā)配至烏魯木齊。他沿途與當地人積極交流,搜集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鄉(xiāng)野怪談和奇聞逸事,寫了不少作品,后整理成冊,即為著名的《閱微草堂筆記》。
作品介紹
《閱微草堂筆記》為清朝短篇志怪小說,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慶三年(1798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以筆記形式編寫而成。在內容上,主要搜集當時流傳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鄉(xiāng)野怪談,或親耳聽聞的逸事;在空間地域上,范圍遍及全中國,北至烏魯木齊、伊寧,南至滇、黔等地。
《閱微草堂筆記》在清代大量的筆記小說中獨樹一幟,鶴立雞群,成為唯一能夠與《聊齋志異》相媲美的作品,人們把這兩部作品譽為清代筆記小說中的“雙璧”。
文體知識
筆記體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是具有小說性質、介于隨筆和小說之間的一種文體。
筆記體小說多以人物趣聞軼事、民間故事傳說為題材,具有寫人粗疏、敘事簡約、篇幅短小、形式靈活、不拘一格的特點。
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 ... ...
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朗讀時讀準字音,注意節(jié)奏和斷句。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 穴 。 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2.朗讀課文,借助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譯: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中,(門前)兩個石獸一起沉沒了。經過了十多年,寺僧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并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終沒有找到。寺僧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也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譯:一位講學家在寺廟里設立了學館講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削下來的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特點是堅硬沉重,沙的特點是松軟浮動,石獸埋沒于沙子里,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顛倒了嗎?”大家很信服,認為(這話)是正確的言論。
譯: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個觀點,又嘲笑說:“凡是丟失在河里的石獸,都應當到河的上游尋找。大概因為石獸的特點是堅硬沉重,河沙的特點是松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沖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沙坑)越沖越深,沖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洞里。
... ... ...
精讀細研
1.文中講到了哪幾個尋找石獸的地點?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么?結果怎樣?
2.為什么老河兵找到了石獸而僧人和講學家沒有找到?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來作出判斷。
... ... ...
河中石獸PPT,第二部分內容:第二課時
上節(jié)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故事情節(jié)。這節(jié)課讓我們細讀課文,歸類梳理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合作探究
1.文中分別寫了講學家和老河兵的“笑”,刻畫出了人物的什么心理?
講學家的“笑”:包含了他對寺僧的嘲諷和自以為是,刻畫出講學家自恃博才、好為人師的心態(tài);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他對講學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現了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2.如何理解寺僧、講學家、老河兵這三個人物形象?
寺僧:考慮不周,要么原地打撈,要么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tài)度;
講學家: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代表的正是“據理臆斷”的態(tài)度;
老河兵:能綜合考慮各種現實因素,提出符合實際的結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
3.文章結尾這句議論有什么作用?
結尾這句話既是對講學家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人的辛辣嘲諷,又指明了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 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
... ... ...
課堂小結
概括主題
本文通過講述尋找沉在河中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對任何事物都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實踐出真知,不可做空頭理論家。
學后感悟
《河中石獸》使人印象深刻,結尾是精華所在:“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的確如此,世上事物紛繁復雜,千萬不可主觀臆斷或偏聽偏信,否則事情只會越辦越糟。
... ... ...
寫作特色
❶層層鋪墊,設置懸念。
文章首先用寺僧的做法為講學家的看法作鋪墊,以突出講學家的看法“眾服為確論”,然后通過講學家對寺僧的評價來表現講學家的自信,最后用老河兵的一番話,加上“果得于數里外”的結果,巧妙地嘲諷了講學家的好為人師和驕傲自滿。這種寫法使故事極具戲劇性和諷刺性。
❷在敘述中制造節(jié)奏波瀾,平而不板。
文章先寫寺僧打撈石獸未果,再寫講學家的議論令“眾服為確論”(何止是眾人,連讀者也幾乎以為這就是定論了),誰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此時謎底才揭開。
... ... ...
課堂檢測
1.解釋下面句中劃線的詞語。
⑴一寺臨河干( )
⑵山門圮于河( )
⑶閱十余歲( )
⑷但知其一( )
(5)果得于數里外 ( )
(6)如是再嚙( )
(7)如其言 ( )
(8)嚙沙為坎穴( )
2.下列各句中 “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聞之笑曰 B.求之下流
C.一老河兵聞之 D.其反激之力
【解析】A項,“之”是代詞,指代這件事; B項,“之”是代詞,指石獸; C項,“之”是代詞,指講學家的觀點;D項,“之”是結構助詞,譯為“的”。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
⑴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沖走呢?
⑵然則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一點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 ... ...
課下作業(yè)
1.對于課文,我們如果用現代科學知識來看,也會產生疑問。下面這則資料也許會引發(fā)你的新思考,就下面的事件談談你的看法。
山西永蒲津渡是黃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橋在歷史上很有名氣。唐代開元年間,在渡口兩岸各鑄了四尊鐵牛(平均每尊重約36.5噸)、四個鐵人、兩座鐵山等,組成了拴系浮橋所必需的錨碇系統。后因黃河改道,鐵牛等沒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東岸鐵牛由河灘下出,鐵牛和鐵人排列整齊,還在原址。
(資料見《唐鐵牛與蒲津橋》,《山西文史資料1999年Z1期)
示例:鐵牛平均每尊重約36.5噸,黃河改道后,鐵牛、鐵人等逐漸為泥沙所埋。鐵牛很重,黃河沖擊力不強,逐漸被淤泥埋沒,所以還在原址。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定要從實際出發(f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考慮不同事物的特殊規(guī)律,從而作出正確的判斷。
關鍵詞:部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PPT課件免費下載,河中石獸PPT下載,.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