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PPT
第一部分內(nèi)容:素養(yǎng)目標(biāo)
1.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掌握重要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
2.學(xué)習(xí)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分析比喻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夠運用比喻進行論辯。
3.體悟孟子當(dāng)仁不讓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 ... ...
齊桓晉文之事PPT,第二部分內(nèi)容: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學(xué)大師,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他曾游魏,說惠王,惠王不能用。于是他去齊國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終不得重用。
孟子發(fā)展了孔子“仁”的學(xué)說,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進步思想,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所謂“仁政”“王道”,反對“霸道”,以“平治天下”為己任。
孟子談問題時,常用夸張、比喻和寓言故事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先隱主旨不談,從側(cè)面、反面入手,逐漸引向主題。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不板滯。其言行主要記錄在《孟子》一書中。
... ... ...
齊桓晉文之事PPT,第三部分內(nèi)容:寫作背景
戰(zhàn)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諸侯國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蒞中國而撫四夷”的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zhàn),對內(nèi)盤剝?nèi)嗣,于是就出現(xiàn)了“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慘烈局面,致使廣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過著苦難的生活。
齊國在東方諸侯國中號稱強國,齊宣王子承父業(yè),野心勃勃,在稷下廣置學(xué)宮,招攬學(xué)士,任其講學(xué)議論。孟子這時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于是,孟子便在齊宣王問有關(guān)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闡發(fā)了他的“發(fā)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
... ... ...
齊桓晉文之事PPT,第四部分內(nèi)容:課文探究
1.孟子避開齊宣王所提的問題,有何用意?
“無以,則王乎”說法婉轉(zhuǎn),使齊宣王難以拒絕,又巧妙地把話題轉(zhuǎn)移到自己想談的“王道”上來。由問“霸道”開始,然后避開“霸道”引出“王道”,文勢曲折生姿。
2.齊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是什么?這和施行王道有什么聯(lián)系?
原因:①眼見那牛驚恐顫抖的樣子,不忍殺它。②沒有見到羊恐懼的樣子,故以羊換牛。
聯(lián)系:這足以說明齊宣王有仁慈憐憫之心,這與施行王道有共通點,都有憐憫仁愛之心,都有不忍見其他生命受苦及被殺害之心。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礎(chǔ),這也就解決了齊宣王缺乏信心的問題。
3.孟子用“君子遠(yuǎn)庖廚”來進一步寬慰齊宣王,有何用意?
孟子用“君子遠(yuǎn)庖廚”來寬慰齊宣王,為的是堅定其已有的“不忍”之心。這說明齊宣王已經(jīng)有了“保民”的基本條件,具備施行王道的基礎(chǔ)。同時為下文論說齊宣王沒有施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筆。
4. 孟子說“有復(fù)于王者曰……則王許之乎”這段話的用意是什么?
孟子在這段話中巧妙地設(shè)喻,旨在為后面的議論做鋪墊,他以“舉百鈞”與“舉一羽”、“察秋毫之末”與“見輿薪”為喻,引出齊宣王的“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這一觀點,消除了齊宣王的畏難心理。
... ... ...
齊桓晉文之事PPT,第五部分內(nèi)容:主題歸納
本文記錄了孟子和齊宣王的一次對話,孟子通過這次對話勸說齊宣王放棄“霸道”,施行“王道”,使齊宣王接受了他的觀點,并自愿受教,從而宣揚了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 ... ...
齊桓晉文之事PPT,第六部分內(nèi)容:深入探究
1.熟讀課文,說說孟子是怎樣一步步說服齊宣王“保民而王”的。
對話一開始先避開齊宣王提出的“霸道”問題而舉起“王道”的旗幟,然后順著齊宣王的心理,從“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將其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zhuǎn)到對“仁”的注意上來,肯定他有“不忍之心”這一“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礎(chǔ),并用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對“仁政”的議論,指出齊宣王未做到“保民”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進而列舉“霸道”的種種危害,從而論述只有施行仁政才能統(tǒng)一天下的道理,最后,當(dāng)齊宣王急于知道如何施行仁政而向他請教時,他才正面提出“制民之產(chǎn)”“申之以孝悌之義”的具體措施。
2.請結(jié)合原文,具體分析本文是怎樣運用迂回曲折的論辯藝術(shù)的。
本文在論辯過程中有三個波折。
①第一個波折:孟子想向齊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藍圖,碰到的第一個難題是齊宣王的畏難心理。齊宣王認(rèn)為王天下很難,而霸天下則比較容易,所以,他說:“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針對齊宣王的這一心理,孟子從齊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指出齊宣王不是吝嗇,而是有不忍之心,而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礎(chǔ)。再者,孟子的這一番言語,也讓人聽著順耳。所以,齊宣王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悅誠服地與孟子站到同一邊來了。
②第二個波折:齊宣王雖然在思想上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他又懷疑自己的能力。他說:“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說自己還是沒有信心。
孟子針對這種思想上的疑難,采用了一組形象而生動的比喻進行說理。這就是“百鈞”“輿薪”“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齊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沒有認(rèn)真去做罷了,這就進一步從思想上為自己陳述仁政主張鋪平了道路。
③第三個波折:在孟子發(fā)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議論后,齊宣王并沒有明確地表示要去實行,而是對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這是孟子必須認(rèn)識到并且要掃清的障礙,否則,王天下的大道理還是不能讓齊宣王聽到心里去。所謂能破才能立,就是這個道理。
孟子善于察言觀色,他從兩人一開始的談話中就始終沒有忘記齊宣王想稱霸天下的企圖,于是,他用“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cè)擊地引出齊宣王的“大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然后,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徹底擊碎了齊宣王的幻夢。
文章中的這三個波折,呈現(xiàn)出迂回曲折的特點,千回百轉(zhuǎn),搖曳生姿,有時故意避開話題,有時故作頓挫,這都是由齊宣王認(rèn)識上的曲折決定的。
... ... ...
齊桓晉文之事PPT,第七部分內(nèi)容:文言知識梳理
1.重要字音。
胡龁(hé) 釁(xìn)鐘 觳觫(hú sù)
褊(biǎn)小 彼惡(wū)知之 忖度(cǔn duó)
輿(yú)薪 便嬖(pián bì) 蒞(lì)中國
商賈(ɡǔ) 赴愬(sù) 惛(hūn)
放辟(pì) 邪侈(chǐ) 畜(xù)妻子
豚(tún) 彘(zhì) 庠(xiánɡ)序
孝悌(tì) 頒(bān)白
2.通假釋義。
無以,則王乎 (“以”同“已”,停止)
王說(“說”同“悅”,高興)
為長者折枝(“枝”同“肢”,肢體。一說,折枝即折取樹枝)
刑于寡妻 (“刑”同“型”,典范、榜樣,這里用作動詞,做榜樣)
蓋亦反其本矣 (“蓋”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道路)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同“訴”,訴說)
是罔民也 (“罔”同“網(wǎng)”,這里用作動詞,張網(wǎng)捕捉、陷害)
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已”同“矣”,表示確定語氣)
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頒”同“斑”)
3.古今異義。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古義:吝惜,舍不得。今義:愛護,喜愛。)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古義:痛惜,哀憐。今義:隱藏不露;潛伏的,藏在深處的。)
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古義:中原地區(qū)。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 ... ...
齊桓晉文之事PPT,第八部分內(nèi)容:課后作業(yè)
1.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寫出本字并解釋。
(1)王說,曰
(2)為長者折枝
(3)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
(4)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5)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答案:
(1)說,同“悅”,高興
(2)枝,同“肢”,肢體
(3)采,同“彩”
(4) 涂,同“途”,道路
(5)頒,同“斑”
2. 解釋下列句中加色的詞。
(1)是以后世無傳焉 傳: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莫:
(3)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愛:
(4)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惡:
(5)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 無傷:
(6)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察:
(7)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御:
(8)猶緣木而求魚也 緣:
(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疾:
(10)申之以孝悌之義 申:
答案:
(1) 流傳
(2)沒有誰,沒有人
(3)吝惜,舍不得
(4)疑問代詞,怎么,哪里
(5)沒有什么妨礙,沒有什么關(guān)系
(6)看,看清
(7)治理
(8)爬
(9)憎恨
(10)反復(fù)(做)
... ... ...
關(guān)鍵詞: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PPT課件免費下載,齊桓晉文之事PPT下載,.PPT格式;